资讯中心
【巴中日报】从历史文化读懂九寨村的乡村智慧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8-04-23    阅读:

九寨山光荣水库

三合院

村民收藏的雕版

九寨山寨门

墓碑上雕刻的人物

  本报记者 刘旭文/图

  春雨绵绵,鸟语花香,巴中经开区兴文街道办事处九寨村古迹处处,古寨门、古道、碑文、宗谱、石窟等,犹如活化石,叙述着九寨村的过往历史。

  4月12日,记者沿着蜿蜒山路走进九寨村,远古山脉、文化遗迹与现代公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从盘古破鸿蒙,就有巴蜀九寨山。此山乃兴文九寨之峰,上连南阳寺岭之综,下接古楼山之脉络(略),倚山峻极,海拔(平)800米高。宋元之际,修筑九寨避险防御城寨,一直延续到清末,九寨因此得名。

  九寨山是巴中东面的重要门户,历史上是巴蜀秦汉重要关隘和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笋塘、龙城寨等共同组网,其军事防御地位尤其明显。唐宋以降至民国其防御保障功能无法取代。而且,该地位居米仓古道的要冲,是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播的路径,唐宋以来的文化融合,佛教及人口迁徙带来的农耕文明传播,人文历史积淀厚重。

  遗存丰富
  堪称露天博物馆

  “九寨文化集中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历史空间、区域空间、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历史事件、农耕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兴文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走在九寨村,四处可见古遗迹,堪称“露天博物馆”。

  沿着泥泞公路,往巴城方向走一个多小时,可见唐代沙溪石窟隐没山间。沙溪石窟原位于兴文镇沙溪村邬家梁,处米仓道交通要冲,是蜀地与中原经济、文化荟萃之地。石窟坐西向东,布列在长25米、高4米、距地面高0.4米的自然石梁上,石窟遗存年代为唐代,凿16窟(龛)造像191躯,1991年被原巴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以石头砌成的寨门雄伟古朴。记者了解到,九寨山的防御体系,集官府、乡勇和民间智慧于一体,演兵习武、共同防御(寨)、宗族、寺庙等文化遗存清晰可见。兴文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保留的寨门建筑风格及族群历史分析研判,九寨历经宋元至明清,经过不断完善而成军事要塞。

  据了解,九寨村境内文化及文物遗存内涵丰富,主要分为三类:不可移动部分有碑刻(明清时期的墓葬群及大量墓碑);寨(九寨及寨门)、硐(灵应硐)、寺观及遗址;明清建筑(包括祠宇、民宅数十处院落、军事防御掩体);重要文化遗迹地(如天池石群及天池沟)。可移动部分主要有清代文献书契类(包括宗谱、道光至民国时期乡村书契、清代古籍等);民俗风情类(神主、法事、民俗等);瓷(陶)器类(青花瓷器、紫陶蒸笼、各类酒器、食用器具等);农耕文明器物类(铜器、铁器、石器、木器、竹器等);钱币类;艺术类(绘画、书法、雕刻、柱础、窗花、床具等器物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有民歌戏曲、声乐;民间法事(或灵异)仪轨;在地食谱及制作工艺。
  通过碑碣石刻及宗谱、宗祠等历史文献可以了解到,九寨村14个族群中,目前能找到清晰脉络族群迁移路径和历史的有8个,其迁移历史最早的是宋开禧年间移民的唐姓族群,其余多发生在明末清初之时避乱入蜀。

  据统计,该村保存至今或经修复的寺庙8处,文化遗迹7处。保存相对完整且较为集中的陵园12处,墓碑100余个,其中保存石棺葬10余处,古碑近100处,近代50余处。之中不乏艺术水准和历史文化精品力作,是乡村历史文化重要来源地和露天博物馆。社区家庙或神龛保存木主神位10余处,多为清代中晚期制作,对于研究在地民俗信仰、祭祀及家族治理,是难得的活文物。

  目前,村内还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道三处:一处是贺灯山——观音庙——唐家庙;一处是兴文——王家山——庙梁——贺灯山——化城——关渡——汉中;一处是兴文——九寨——范家山——陈家山贺灯山——北上。

  历史遗踪
  读懂九寨乡村智慧

  来到九寨村中山寺,记者看到一座三合院式的房屋坐落山间,寺庙前后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据记载,中山寺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历史悠久,文物丰富。中山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1990年还古恢复,建修古庙还原,新建佛殿1座、大雄宝殿1座、佛罗堂1座、戏楼1座,塑造诸仙神像200余尊。

  建筑往往能体现当地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从寺庙、房屋园圃、祠宇陵墓等可以看出,九寨村是乡村天地人神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典范,尤其体现在对生命与自然无处不在的尊重和敬畏,山川风骨、宗教信仰、风水格局,其背后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的文化尊严,人与自然神圣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与态度。

  九寨村村主任王斌带着记者参观了九寨村的古寨门、防御工事等,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似乎能听到曾经的兵戈声响;房屋、田地契约保存完好,能够感受到曾经乡村的规范制度;保存完整的墓碑上的雕刻、诗文把九寨村的文化叙述得真真切切。这些智慧和文化遗存,是乡村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财富,尤其是那些鲜活的场景、家风家规、祠宇公共空间,人人向善行仁的精神,是那个时期乡村社会、生活及精神层面的射影,体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

  放眼九寨村的山山水水,村民们巧妙地将自然保护与人文相联系。因此,田产布局、房屋祠宇修建、园圃陵寝安放、庙宇亭台的建筑都有风水踪影,从而留下了乡村社会自然宇宙观,及器物、精神文化遗产。从消逝的古树、保存完整的陵园、大部分房屋田产,可以读出曾经的生存状态及自然取向。

  这些文物的存在,可让人们读出曾经的乡村制度或道德构建核心,是维系产权的“法律”利器,人人都会面对“财富”正当获取与捍卫过程,进而形成契约与公义的文化自觉。而且,从乡村器物层面,可以读出简朴生活时代的真正内涵,道家和儒家的精神空间,包容了村民的行为准则,富贵贫穷、知行乐趣,是一种简朴生活的境界。没有现代交通、没有“学院大师”的历史乡村,富丽堂皇的墓碑、美轮美奂的建筑,则是现实的召唤,那是一种生死追求,是构建人与自然健康环境的乡村智慧,尤其体现在工匠精神层面的智慧。

  修缮古迹
  延续一方文脉

  2012年,因巴达铁路建设,沙溪石窟进行异地搬迁保护。经专家论证,由巴中市人民政府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巴中市文物局协调监督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7月设计并组织实施搬迁至现址,同年12月竣工并通过专家验收。

  “保护工程采取了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工艺,安装复位、封护保护、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工期历时148天,共搬迁16窟,切割搬迁石窟约148吨,总体积约65立方米,是我省最大规模的石窟寺异地搬迁保护工程。整个保护过程技术路线明确,修复工艺规范,程序控制到位。沙溪石窟搬迁后,保存环境大为改善,石窟造像风化破坏因素得到有效改善。

  王斌说,在九寨文化保护中,以地理区域、山川灵秀、人文取向为核心的文化遗迹应该值得重视。九寨村的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是鲜活的人与自然价值观,是活在当下的历史过程,一旦毁坏,其价值和情感会大打折扣。“如果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抢救性保护,建成办事处级或村级(景区)博物馆,传播先民的智慧,是现代社会治理重要的文化创意,同时杜绝了文物的流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年大计,值得用生命和智慧去行动。”四川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所秘书长张浩良在调研九寨村的历史时说。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九寨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道路延伸到村委会,以九寨山为载体的彩色森林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身临其中,鸟语花香,满目青葱,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九寨山彩色森林公园是九寨村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平台,也是很好的机遇。该项目总投资约21.6亿元,占地面积约11.68平方公里,是集休闲、娱乐、运动、康养于一体的城市彩色森林公园。

  “一旦超过开发极限,其承载能力是十分脆弱的;社会参与广泛性,是决定九寨未来的关键。”张浩良认为,在未来的建设中,九寨村除工程被动参与外,主动可为的空间尤多。如博物馆建设、人文历史及文物抢救性收集和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社会重建、游客接待、人文自然导览等方面的制度构建,大有参与作为的空间。

  针对九寨村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巴中相关文物专家给出一些建议:抢救性保护和深度挖掘九寨文化遗存,完成九寨人文历史档案(资料性著述)和地缘文化及口述史研究方面的书籍;将九寨建设融入全省旅游经济经典线路,形成巴中内外民俗生态、历史文化及红色文化互动的核心传播产品;建立民俗风情馆“九寨博物馆”,征集在地文化遗存,抢救性保护在地文化资源;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改造竹林资源,建成在地原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植物景观群;重视文化遗存及重要遗迹地保护,如祠堂的维修、重建和保护;开展对重要文献和古籍修复和装裱工作,建立馆藏责任机制,如清代至民国契约、民俗、官府文书等的修复装裱,尽量减少翻阅和损毁、流失;村内保存的数段古道,应该整修保护,设立重要地名警示碑,建成景观与体验于一体的历史人文观光精品线路;活化在地资源、在地农耕文明等,打造集纺织、酿造、耕作、艺术等于一体的民俗风情园。


Copyright © 2012-2018 四川秦巴新城投资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6997号
关于防范诈骗行为的特别提示

  近日,我公司发现有不法分子伪造我公司公章和法人章非法从事金融诈骗活动。为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请勿轻易与对方完成交易或签署协议,相关业务请直接与我公司联系对接;如遇可疑人员请及时与我公司核实,以免上当受骗。因您未对印鉴章真实性加以鉴别而导致的一切后果,我公司概不负责。
  联系电话:0827-5588308,0827-5588309。